查看原文
其他

走遍山西 | 湘峪古城,民间军事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

张珉 太原道 2020-02-09

从窦庄沿沁河南下二十里,再逆湘峪河东进十里,我们来到了湘峪村。传说湘峪村过去名为相谷村,因为村周山环水绕,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背山面河的湘峪古城建在湘峪河谷北侧的山坡上,湘峪河流量不大,紧贴建于石壁与陡坡上的城墙西流,成为古城的护城河。湘峪古城竣工于崇祯七年,由孙居相、孙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据说,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因此也称三都古城。


 

湘峪村过去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因此城堡的规模并不大,南北长近三百米,东西宽约一百余米,面积三万余平方米,与灵石王家大院、碛口西湾民居面积相当,略小于阳城的皇城相府和砥洎城。


█ 湘峪古堡全貌

 

湘峪古城城墙建于石壁与陡坡上,高度多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站在远处仰望古城,可以看到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型窗孔,密密麻麻,有如蜂窝,民间谓之“蜂窝城”。古城共开三座城门,西门已毁,现存东门、南门。涉过湘峪河,爬上平行于城墙的坡道,便进入了南门,坡道在门内呈直角形拐了一个弯后继续爬升。门洞里面建有一堵石墙,位置和作用与民居中的影壁相似,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了这堵石墙上,这在山西的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同时在军事防御上也有一定作用。外来者从对面樊山的制高点上或是远处其它地方是找不到南门的,因为门洞上没有门匾,而城门与门洞内的石墙从远处看在视觉效果上已经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


 

湘峪城内的街巷为“五纵三横”的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升、相互垂直,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是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其军事防御目的非常明显。因为多年的破坏和缺乏维护,“五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经很不明显,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条石或磨盘石铺路,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院落,中街上,还建有两座过街楼。在一个丁字街口,正对小巷的砖墙上方,镶嵌着一座砖雕照壁。在民居建筑中,将“泰山石敢当”石雕镶嵌于墙壁下方非常普遍,但这种将风水照壁高悬于三层楼房的墙壁中央的建筑手法则非常少见。遗憾的是,照壁中央的砖雕已经被人偷偷凿走,据村民说,砖雕图案以麒麟为内容,后来它出现在了附近一座开发过的城堡式民居建筑中。


█ 湘峪古堡里的民居建筑

 

除少量近年新建的民居外,城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末,这些民居以三到四层建筑为主,古朴雅致,宏伟气派,走在窄窄的小巷中,给人一种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感觉。城西一带还建有宗教、祭祀建筑,因其地势较高,显得极为宏伟,过去,这里曾是湘峪小学所在地,如今已经封闭。一位姓连的村民带领我们参观了城中的主要民居,一一走过“大男院”、“小男院”、“帅府院”、“金库院”、“绣楼院”、“书房院”等院落。从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上说,湘峪古城的民居建筑与其周边几座古城、古村相似,但其正房更为高大、高层建筑更为集中、气势更为恢宏,同时,它还拥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中西合壁的建筑装饰形式。湘峪民居的窗户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这是一种已经汉民族化但仍然带有浓郁西式风格的装饰形式。


█ 湘峪民居上的拱券式窗孔

 

湘峪民居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双插花”院落上。北方民居的正房一般高度一致或是中间高、两侧低,但一座竣工于崇祯十一年的“双插花”院却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其五开间的正房因为高度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三段,中央两开间正房楼高三层,右侧两开间和左侧一开间正房楼高四层,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奇特外观,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这种外观因为与中国古代的双插花官帽形似,寄寓官运亨通之意,而被称为“双插花”院,这是对西式建筑风格的中式文化铨释。古城内还有一座“单插花”院落,只余一侧的四层“插花”,而另一侧的“插花”似乎是后来自然垮塌或人工拆除。


█ 湘峪古堡里的双插花院落

 

在一条小巷里,我们找到了孙鼎相的“三都堂”。“三都堂”宅门东开,门首是“文武衡鉴”的牌匾。进入宅门,是一条甬道,甬道夹墙之间建有一座门楼,门匾正反面分别镌刻着“司空”和“宗伯”。甬道尽头,便是向南开的“三都堂”正门,“四部首司”的木制的匾额就悬挂在门首,下方还镌刻着孙鼎相的历任官职。推门进入“三都堂”,迎面矗立着一座气势逼人的五层高楼,楼房虽然面宽只有三间,但二十五米的高度使其在周围民居的对比下显得鹤立鸡群、宏伟壮阔。这座楼房被称为“了望楼”,又叫“看家楼”,楼体遍布饰以“嵌花眉檐”的拱形窗孔,其军事防御功能非常明显。



█ 孙鼎相故居里的“四部首司”

 

在皇城相府和古村郭峪,还留存有两座七层高的“看家楼”。据《明史》记载,崇祯五年九月,紫金梁率兵围攻汝璋楼,掘地丈余深而楼不毁。面对这些古代高层建筑,不能不赞叹他们的建筑水平。


█ 孙鼎相故居里的五层砖楼

 

事实上,孙居相的府第更为气派,在他已被拆除的府第内,过厅遗址尚存,阔大的月台依旧完整,从几个柱础上,我们可以判断出石柱的直径和过厅当年的规模。在石础上,饰有创意新奇的精美石雕,雕刻着两只钻入洞中只露出一头一尾的小狮子,而任何相邻的一头一尾,都可以组合成一只完整的狮子,从而形成有四只石狮子的视觉效果。


█ 孙居相故居里的建筑构件

 

像孙居相府第这样因为年久失修而被拆除的院落还有很多,有些只剩下一片废墟,有些则翻建了新房。在我们投宿的老连家,原来四层的正房因为出于安全上的考虑而拆除了顶层只剩下三层。据老连介绍,城内原本还有三座七层高的了望楼,但均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或拆除;万历皇帝为孙氏兄弟赐建的“三世少宰”和“二世清乡”两座石牌坊,也只有石柱还依旧挺立,其余物件均已佚散无踪;过去,湘峪城还建有内城墙和三百余米长的藏兵洞,在修复之前,内城墙已经荡然无存,藏兵洞残长不足百米。


█ 万历皇帝为孙氏兄弟赐建的“三世少宰”、“二世清乡”两座石牌坊的残存构件

 

藏兵洞建于南城墙内,近三百米长的南城墙沿湘峪河河岸而建,因为修建在岸边的峭壁和陡坡上,因而显得极为高大,最高处约二十五米。普通城墙的高度一般在十米左右,湘峪城墙的高度抵御冷兵器时代的进攻已经绰绰有余,因而南城墙上修建了许多房屋却没有设置敌楼、马道、垛口等防御设施。那么,如何对攻击者发起反击呢?南城墙内部全部被掏空建成了窑洞式藏兵洞,每个藏兵洞设拱形窗孔一个,众多窗孔在南城墙外侧一字排开,成为守卫者了望与防御的工事。


 

在老连的带领下,我们从南城墙的凌空台阶下到了藏兵洞。藏兵洞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建筑形式分为“串珠式”与“后廊式”两种。“串珠式”由若干个单独的藏兵洞组成,每个藏兵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这条笔直的通道就象一条丝绳,将各个藏兵洞串联成一体。在“串珠式”藏兵洞中,只需守住或堵死一门,便可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藏兵洞,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的关口。“后廊式”则在藏兵洞后部增建了一条笔直的走廊,每个藏兵洞均有一门与走廊相通,类似于只剩半边的筒子楼。“后廊式”藏兵洞各个相对独立,既可以各自为战,又可以通过后廊相互协防。


 

湘峪藏兵洞,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体十分坚固,防御功能显著,同时兼顾了攻击功能。士卒驻守其间,也不会因为风雨侵袭影响战斗力。藏兵洞内还设有通道与城墙顶部和“帅府院”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湘峪古城藏兵洞,以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而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


 

不仅仅是内、外城墙和藏兵洞,建设于明末乱世的湘峪古城在其整体设计中无处不贯穿着注重防御、平战结合的思想。城中的许多院落是可以相互贯通的,以便于院落之间的联防与协防。一些街巷有意修出一定的弧度甚至连续出现两个直角拐弯,街巷上方还建有过街楼,其目的都是为了抵御、阻滞突入城内的侵略者。我们还发现,每一个直角拐弯处,其直角外墙都被削去了尖角而修建成棱形,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一种人性化设计,为了防止拐弯时被尖角碰伤,但我们很快又发现棱角处的墙壁上都凿有一个小坑,其大小完全可以放下一只拳头。老连告诉我们,这也是为抵御突入城内的侵略者而设计的,直角改建成棱形,能够有效地扩大隐藏在墙角的防御者的视野,弓箭手握弓的拳头,就放置在墙壁上的小坑内,使其能够紧贴墙壁,更好地隐蔽自己。

 

沁河端氏至润城一带的大批城堡式民居建筑,既是明末抵御流寇侵掠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居安思危的地域性格,而这种地域性格直到四百年后的今天也依旧被他们的子孙们传承。在阳城县的郭峪村、砥洎城感觉尚不明显,而在沁水的郭壁、豆庄尤其是湘峪,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戒备心理。这些村庄普遍养狗,走过了山西的许多村落与民居,我们已经习惯于象个当地人一样随意推开院门信步走入任何庭院,而在这里,由远而近的急促铃铛声几次让我们心惊胆颤于陌生的门洞之中。


█ 居住在残破明清民居中的湘峪村民

 

感谢村民连小云收留了我们,他不仅带我们参观了湘峪古城,还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当地过去与现在的故事。湘峪以村办煤矿为经济支柱,由于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收入并不能使村民满意。不过,湘峪在嘉峰人眼中,算得上是当地的富裕村,当天晚上,我们从村中小店买了两瓶黄盖汾,而许多村民喝的却是坛汾。坐在老连家闲聊时,感觉湘峪的水入口绵甜,远甚于太原,老连介绍说,过去湘峪河水质非常好,村民生活用水直接取自湘峪河,开采煤矿后,河水受到污染,村民改用地下泉水。

 

最后,我们将目光移向了湘峪三都古城的建设者们。湘峪河南侧,是樊山,登上樊山,可以纵览古城全貌,翻过樊山,就是阳城的皇城相府和古村郭峪。据说,樊山的十条山脉无论走向如何,最终都会朝向湘峪,当地民谚谓之:“十山九扭头,辈辈出诸侯”。湘峪村在明清之际产生了七位进士,孙居相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氏兄弟的父亲孙辰,曾担任过县令一类的小职。孙氏兄弟四人,分别为居相、可相、鼎相、立相,孙居相与孙鼎相《明史》有传,孙可相也走入仕途,兄弟三人同朝为官,孙立相则留在了村中,据村民推测,他可能没有考取功名,而在村中开设私塾从事文化教育。


█ 湘峪中心小学旧址

 

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在明朝走到了它的尽头,明末朝政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官场充斥着腐朽末落的气味,大小官员从上至下集体性的人格变异。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孙居相以其直言敢谏、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立独行于明末险恶的仕途之中。

 

在万历二十年考取进士后,孙居相长期担任御史职务,被他弹劾、惩处的贪劣官员和不法豪强多达百余人。做为一名普通官员,孙居相清醒地看到了明王朝行将崩溃的政治危机:“当今内自宰相,外到郡守县令,没有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治道日乖,天变人怨,迟早要土崩瓦解,即便珠玉金宝亘地弥天,对于拯救危难又有何用?”在他的奏折中,不仅批评了自己的同僚,并且毫不留情地触及到万历皇帝贪财吝啬的性格缺陷。能够说出这样的警世恒言,不仅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需要鞠躬尽瘁的责任感和逆龙鳞的惊人勇气。

 

崇祯年间,孙居相出任户部尚书、仓场总督。就在此时,他的同僚兼同乡杨时化弹劾了一名贪官,但这个知县却手可通天,不仅依靠朝中后台企图逃避制裁,同时还对杨时化反咬一口。在寄给孙居相的私人信件中,杨时化以一句“国事日非,邪氛益恶”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之情。人们说:“明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倔犟地与官僚集团对抗了三十年的万历皇帝尚且容得下孙居相的逆耳忠言,一心想扶大厦于将倾的崇祯皇帝却没有这样的胸襟,这封书信被厂卫特务机构获得后,崇祯皇帝龙颜大怒,孙居相因为同僚“妄议中央”而株连下狱,受到贬官戍边的处分。崇祯七年,也就是湘峪城峻工的这一年,孙居相死于戍所,死后葬归故里,墓在湘峪村东三里腰,牌楼、石人、石马等至今犹存。

 

孙鼎相为万历二十六进士,曾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在湘峪留下了“三都上殿,文武打颤”的民间传说。孙鼎相先后出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兵部武选司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吏部三司员外郎,“三都堂”门匾上的“四部都司”指的就是他担任过的这些职务。正是曾在工部、礼部任职的原因,使得孙鼎相精通建筑法式,并有机会接触西洋传教士从而了解欧式的建筑、装饰风格,所有这一切,都在湘峪三都古城的设计与建设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湘峪,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旅游开发能否重振这座明代古堡?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走遍山西 | 穿行沁河古村落群,解读三百年科举传奇

走遍山西 | 徜佯西湾村

走遍山西 | 碛口李家山,落在黄土高坡上的凤凰

走遍山西 | 一个人的碛口

走遍山西 | 砥洎城,坩锅小城故事多

走遍山西 | 古村郭峪,大清相国陈廷敬的老狮院

走遍山西 | 皇城相府,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午亭山村

走遍山西 | 客舍平遥,梦里不知身是客

走遍山西 | 在蒲津渡和蒲州古城感受盛唐气象

走遍山西 | 广胜寺,宗教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走遍山西 | 永乐宫,凝固在墙上的辉煌

走遍山西 | 太行八陉,横穿天下之脊

走遍山西 | 京畿藩屏娘子关,穿行在井陉的前尘往事

走遍山西 | 那年的七月十五,那些河曲的河灯

你为什么要朝台?

解读沁河古堡古村落系列

一:古堡寻根

二:金郭壁,银窦庄

三:湘峪古城

四:郭峪与皇城

五:砥洎城

六:解读沁河才子之乡

附:走进沁河才子之乡,解读三百年科举传奇——沁河古堡群考察攻略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